关于初三作文汇总七篇
在日常学习、工作和生活中,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,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、中学作文、大学作文(论文)。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作文8篇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初三作文 篇1春节是我们广东的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,人们在春节期间都是能和家人一起玩。春节的时候,广东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喜喜气洋洋的,大家都非常高兴!
按照家乡抚州的风俗习惯,从农历十二月二十日以后,家家都忙着过春节。虽然天气很冷,但是还是晴天多,这时大家都忙着打扫卫生,洗净全部肮脏的东西,扫去一年的废气。远在天涯海角工作的亲人,也陆陆续续赶回家和亲人团聚庆春节。
农历二十三这一天,就是点灶灯,包糯米子,用豆子磨粉,加糖成为豆沙,再和子拌裹,大家都围着吃得津津有味,这就是首次过年,点上蜡烛,也就是希望来年红红火火。
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这一天,是过小年,也就是小朋友过年,这一天大人们为小朋友忙忙碌碌,做好很多美味佳肴,晚上我们一起放烟花,玩个痛痛快快。
农历十二月,月大三十,月小二十九,为除夕。除夕这一天,我们家乡称为过大年,家家户户贴对联,满桌的鸡、鱼、肉、蛋、山珍海味,米酒飘香一醉方收,吃完晚饭,大家团聚一堂,欢度春节。边看电视边聊天,大人为小孩发压岁钱,希望我们来年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,考出理想的成绩。直到十二点结束,鸣鞭炮关大门,这就叫辞岁。接着守岁黎明前开门,又鞭炮齐鸣,这就是像征开门大吉,一年平平安安,风调雨顺。
正月初一这一天,男人们带着自己的小孩走亲访友,向长辈拜年问好,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,机关团体打龙灯拜年,有机会全家一同逛大街购买拜年的礼品,这样拜年,走亲访友,一直到农历十五,这段时间做客喝酒,家家扶着醉人归。
最后,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庙会,雄狮起舞,长龙游街,一片热热闹闹,也就是说这天是春节最后一日,元宵元宵,也就是把过年剩余东西全部吃完,再吃一些汤圆,象征着今年团团圆圆,甜甜蜜蜜,生活红红火火,明天就要大干特干,学生上学,大人们外出务工。家乡的春节年年如此,热热闹闹,一年更比一年好。
大家说春节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啊!
初三作文 篇2人是一种善变的动物,也许这种变化符合自身利益,但也会把美好的东西变得有些令人厌恶,这种变化好吗? ——题记
那是一个晴朗的上午。我和往常一样背着斜挎包去上辅导班,上了公交车,我便找到一个空座位坐了下来,开始摆弄我的MP3。车里不时有一阵阵悦耳的笑声,一看,一个大概六十岁的老人和公交车司机对上了。我略微了解了一下情况,原来是在站台的地方,司机关车门时,那个老人还没能上车,老人便扒住了车门,硬生生把门扒开了上来的,说来也奇怪,门怎么会被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扒开呢?
“老头,你看怎么办吧,我这门坏了。”司机连按了几下前门控制按钮,只听“嗤嗤”的声音却不见门关上。
老人道:“我还没上来呢,你就关门,我不扒怎么上来啊。”
司机站了起来,大声地说:“你把门扒坏了,不赔啊!还这么猖狂,车抛锚了,走不了了。”最后两句司机更是放开嗓门,使全车的人都可以听见。
全车人开始骚动,不时有人帮助老人。
“司机,快走,门坏了,发动机没坏,你干什么不动啊?”一个年轻男子嚷道。
“你搞什么!我赶时间,老同志打投诉电话。”一个中年妇女叫道。
“顾客是上帝啊,你这是什么服务态度啊!”另一个壮年男子喊道。
司机干脆下了车,在路边慢慢等待,车厢里一阵骂声,那位老人满脸的憋屈,脸色发红,拳头紧握,站在车上一言不发。
五分钟过去了,司机没有上来,老人见这么多人等待,重重的叹了一声,转身下了车,离开了。司机见老人走远了,一下上了车,按了个按钮,前门随着“嗤”的一声顺利的合上了,原来车门并没有坏,这个变化是我始料未及的。
司机原本阴沉的脸色也放晴了,解释道:“那个老家伙上来时扒门,我已经按了开门,但他上来后还那么张狂,所以我要整他一下。耽误大家的时间了,不好意思。”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一个六旬老人可以徒手把门扒开了,但是司机的道歉在我听来却没有真正道歉的那种让人舒畅胸怀之感,反而让我心中涌起一股不舒服,这种变化也让我惊奇。
很显然,车上的乘客并没有我这种感受。他们忽然从对司机的咒骂中变得笑哈哈。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,一开始帮助老人的三位乘客发言的内容变化之大,令人目瞪口呆。
那个年轻男子道:“那个老头有问题,没事乱扒门,找死。”
那个中年妇女附和道:“肯定得了老年痴呆。”
那个壮年男子道:“肯定是这样的。”
车上响起了一阵阵的笑声,和原来悦耳的笑声不同,这笑声让我有些晕车,想吐,或者更准确点说,是晕笑。我忽然想起《巴黎圣母院》中的卡西莫多在刑台上受到的笑声,与这个有许多相似之处。
这种变化让我感到惊异的同时也感到痛心,但愿是我心理承受能力差,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变化而感到的痛心。
初三作文 篇3那剪清瘦的身影愈发低矮,托起天空的蔚蓝高远。
抬头,蓝天如山下静谧的湖水,宁静深邃;低头,土地如一位布满岁月痕迹的沧桑老者,安详朴素。侧耳倾听,溪水如飞逝的时光,汩汩流淌;极目远眺,山林如爷爷宽阔的肩膀、坚挺的脊梁。
山的苍翠近在眼前,鸟的低鸣回响耳际,一股穿越时空而来的清风拂过,模糊了眼前的青山,吹散了耳畔的鸟鸣,一切变得朦胧起来……
三十年前,泥石流的无情摧残,在山坡的脊梁上刻下了触目惊心的伤痕,山林的荒芜愈发衬出了蓝天的寂寥。村里的大队只得安排人员去驻扎山林,没有一个人响应,而爷爷说,自己是大队的干部,应当以身作则,主动挑起这副重担。
家人都不理解爷爷的这份坚持,可爷爷说,山坡是他的脊梁,蓝天是他的心脏,没了它们可怎么办。
听家人说,泥石流席卷而来,天空的灰色像一块巨大的幕布笼罩着这片土地,心有余悸的人们像是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关进了漆黑的笼子。
听家人说,那剪清瘦的身影在灰色的土地上毅然前行。
几柄钉耙,几把锄头,几大袋的农作物种粒,陪着爷爷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
一人,一屋,一心。
不知过了多久。
天空微微泛蓝了!
爷爷那双苍老的大手,像有魔力似的,山上的花、草、树木在它的呵护下奇迹般地脱胎换骨了。泛黄的、打着卷儿的叶儿被他的手捋顺了,尽情释放着新鲜的活力;阴郁、枯竭的天空被他的心灵唤醒了,重新焕发出悠悠的淡蓝。
很多年过去了,我出生了,儿时的我最爱缠着爷爷,要与他一同去护林、护蓝天,儿时只觉有趣,现今却觉得神圣。爷爷半个月往返山林和家中,每次我都轻轻地,偷偷地,小心翼翼地尾随其后,一路跟他 ……此处隐藏817个字……时一起去看海。
阳光透过古老的橡樟树斑斑驳驳洒满了仄仄的青石板路。我拽着父亲笑咯咯的在明晃晃的光点上跳跃。然而,所有的一切都伴随着父亲的离去而无声落幕。只因疾病,他走的太急,太仓促,也未曾留下支言片语,让我来不及害怕,来不及不舍,甚至来不及哭泣。
从那一刻起,我便把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全部埋藏在昨天,我假装坚强,开始颓唐,可别人不懂我有多伤,想和父亲为了各自的梦想继续奋斗,继续努力,想和父亲一起去看夕阳下的潮起潮落……
父亲走后一周年祭日,那夜,我伏在母亲身上,任凭泪水打湿了母亲的肩头。透过泪眼我看到母亲满眼的疼惜和苦楚,母亲紧紧抓我的手,而我却在不经意间看到母亲因操劳而几近变形的`手指,心里有说不出的痛。我们知道彼此的痛,却谁都不肯说。我是敬佩母亲又是心疼母亲的。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在父亲离开后果断的剪断了秀发,担起了家庭的重担。我想母亲在一个个不眠的夜晚定会哭泣,这个外表坚强的女人也一定会累。十八岁,突然的这一瞬间觉得自己应该懂事,应该替母亲分担重任,有些时候,成长就在一夜间发生了。为了母亲,为了弟弟,我这个长女必须坚强,在以后很多个夜晚我的枕边湿了一片又一片,只是我把哭泣调成了静音,我想让母亲看到我的坚强。
成熟总是意味着经历时间的打磨,比如经冬的麦子,经过季节的变化、温度的起伏,才终于灌浆饱满,成为供养我们的粮食。
夜凉如水,我躺在床上,泪水又一次滑过鼻梁,是成熟的欣喜,是对未来的期望。
未来你好,我已成熟,我已能坦然的面对忧伤。
初三作文 篇6近些年,每临春节,总要蒸几笼松糕。
那年五月,父母从温州探亲回来,带回了两个松糕,乐呵呵地招呼我们品尝,聊起蒸松糕的往事,激活了我那尘封的记忆……
儿时,新年将临,便是母亲最忙的日子。过了小年(腊月廿四),母亲就忙着蒸松糕了。下班后,母亲将加工好的米粉拿回家来,熬糖浆、搓粉块、过筛、上笼……哪次都得忙到下半夜。有时父亲不在家,母亲就让我坐在灶前陪她,给我指派加柴烧火的差。跳动的灶火烘热了我的脸,也温暖了我小小的身子。期盼着能最先尝一口热乎乎、香糯可口的松糕,心里喜滋滋的,精神格外亢奋。我时不时从灶后探出小脑袋儿,看一眼冒着热气的蒸笼,不由地在心里焦急地念叨:“怎么还不熟啊?”——然而,这样的话是绝不能说的。母亲说,蒸松糕时不能乱说话,要不松糕就蒸不熟了。曾经,家里就发生过蒸不成松糕,只好沮丧地改蒸糖年糕的事。是否谁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,已经记不得了。但儿时小小的心里,不禁平添了几分神秘,越发觉得蒸松糕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临近春节时,学校发了箱瓯柑。同事说瓯柑皮厚肉少,还有些苦味儿。贬者居多。父亲一打开纸箱就说:“嗯,是瓯柑。”迫不及待地品尝着,连声说:“好吃!好吃!比芦柑好吃!”母亲边吃边点着头:“是瓯柑,但不及家乡的柑甜,苦味儿也不足。”他们这哪里是在品柑,他们品的是家乡的味道,就如他们念叨家乡的松糕那样。于是,萌生起一个念头:何不尝试蒸松糕,以慰藉父母的思乡之情。
要蒸松糕,首先得备好炊具。蒸松糕的蒸笼是颇有讲究的:蒸屉必须是活动的,便于取出蒸熟的松糕;蒸笼得有脚,将蒸屉高高架起,一来避免翻滚的水浪舔湿笼里的米粉,二来要管住升腾的蒸汽,使之顺从地由笼底穿粉而过。这样的蒸笼,三明是买不着的,即便在温州,据说也不容易找到。二姨说,松糕蒸笼是要订做的。无奈之下,只能因陋就简,土法上阵了:我买回了一个22厘米的圆柱形的调料盆,请五金铺的师傅切割了底,在盆壁上敲出四个眼来,旋上螺钉,架住活动的蒸屉,一个简易的松糕蒸笼就这样成了。
加工了三斤米粉,可以试着蒸松糕了。刚吃过午饭,母亲就叮嘱我们不准随便说话,而后乐呵呵地张罗着蒸起松糕来。父亲也顾不上休息,不时地走过来瞧瞧。第一笼上锅后,很快,松糕面上就透出了缕缕白色的轻烟。母亲轻舒了一口气,开心地说:“可以了。”果然,不多时,第一块松糕出笼。再蒸第二笼,许久也不见蒸汽从松糕面上腾起,母亲说:“这一笼蒸不熟了。”还真让母亲说着了,夹生的松糕只能再上蒸锅补救。如此这般,蒸出的糕便不再松软了。
同样的操作,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?如今,我自然不会再相信母亲的那相当玄乎的说法,料定是某个细节上出了问题。于是,我细细地对比着两次操作中的微小差别,思考着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。入夜,竟然无法安静读书,疑问一次次固执地闯入脑中。翌日,才一睁眼,答案竟毫无来由地恍然掠过心头:是水!第二笼下锅时,锅内的水虽然还有不少,但已经够不着松糕蒸笼的脚了,沸腾的水扬起的蒸汽,悄悄地从锅边上溜走,像吊脚裤般悬着的松糕蒸笼的脚是拢不住蒸汽的。没有了足量的穿粉而过的蒸汽,松糕便蒸不熟了——一定是这样,我十二分地肯定自己的推断。
父母听了我如此这般的一通分析,不置一词,双双结伴出门了。不多时,两老提着十斤米粉回来了。哈哈!卯足了劲想蒸成松糕的不只我一个人啊!
下午,我们又忙开了,厨房里蒸气腾腾。每一块松糕出笼后,母亲都不忘往蒸锅里加上足量的水,再接着蒸新的一笼。事实印证了我的推断,松糕一块接着一块摆到了餐桌上。此时,在我们眼中,每一笼松糕都如同出浴的娇儿,如此地讨人喜爱。
第二天,吃过早饭,父母就出门去了,喜滋滋地为老乡,还有他们的朋友分送着松糕。我想,伴随着松糕送出的,定然还有老人那一腔与友人分享的思乡情怀吧。
如今,蒸松糕已成了我春节前的一道必做题。只是,劳作的间歇总是不由地想起父亲来。
初三作文 篇7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,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,再次回想过去又能忆起多少过往。有些事,有些人又能留下多久。而我们,又能在别人的记忆中留下多久。
岁月,总是残忍的。它总如同潮水般,轻轻抹去金色沙滩上名为“回忆”的印迹,却又留下星星点点的贝壳、海藻,仿佛在提醒着,这里也曾留下过什么。岁月,又总是善良的,它总如同微风一般,不着痕迹地拂过沙滩,埋去那些与这里格格不入的玻璃碎片。也许有时回到这里还会又踩到硌伤了脚底,有着阵阵疼痛,却没有像从前那样彻骨。
而经过波涛的冲洗,沙子的掩埋,曾经自认为重要的珍宝,原本以为无法忘却的伤痛,又会留下多少?
有些人留下了,因为他们早已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轨道上,将他们的光辉事迹印在人们的心中。经过祖祖代代的传承,即使是过去千年之久,也不减当年风采。
有些人也留下了,因为从你降临在这世界上之时,他们便已成为你生命道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也许他们并不是那样完美,并不是多么光彩夺目,却无疑是最关心你的。
有些事留下了,因为它们早已被人们编篡成书,被世界各地的人翻阅,了然于心;有些事也留下了,也许是因为那是一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秘密,也许是因为那是早已刻骨铭心的回忆。
一件件事物滑过心头,让人不禁想问——我,也会留下吗?
回想那留在记忆深处的一个个伟人,有谁不曾拼搏过,有谁不曾努力过,又有谁不曾有过梦想。人们都是怕被忘却的,既然是这样,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拼搏。
就让我们,为了未来的留下,活出今天的精彩!